今日的「ESG 永續報告書」,不但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同時也已是不可迴避的責任。隨著「永續性報導準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 S1、S2 與「AccountAbility,AA」的 AA1000 系列等國際準則不斷更新,企業需回應更嚴格的揭露要求與利害關係人的關注。永續報告不僅是符合法規的作業,更是整合企業策略、減碳行動與永續目標的核心工具。本文將就永續報告書的新時代背景與重要性、GRI、IFRS、AA 等準則的介紹與要點分析、企業應對策略與實踐指南、案例等面向,提供讀者合規永續報告書撰寫與相關活動管理原則的參考。
永續報告書的新時代背景與重要性
在極端氣候影響日益擴大的現實下,全球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快速升溫,而永續議題已從倡議走向法制化與行動化。自 2015 年《巴黎協定》各國正式承諾減碳並定調全球升溫控制目標,到 2021 年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各國透過推動更具體的財務與法規對應,逐步強化碳減排承諾。台灣亦響應制定了 2050 淨零目標並納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企業因此需正視其責任與風險。永續報告書在此背景下不僅是揭露工具,更是企業應對氣候變遷、整合 ESG(環境、社會、治理)策略與財務風險的重要依據。隨著 GRI、IFRS S1、S2 與 AA1000 等準則陸續更新,企業須系統性地掌握國際標準沿革與即時性地提出應對策略,透過報告書展現行動與透明度,迎接永續治理的新時代挑戰。
2015 年聯合國整合全球永續願景,推出 17 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從基本民生、教育、健康,到經濟繁榮、環境保護,全面涵蓋企業與社會永續責任。這些目標可歸納為五大主軸:人類(People)、繁榮(Prosperity)、地球(Planet)、和平(Peace)與夥伴關係(Partnership),強調當代發展不應犧牲下一代生存權益。企業若要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中穩健經營,需正視 ESG 風險與外部挑戰,如供應鏈中斷、氣候災害或國際貿易摩擦。永續報告書正是企業接軌國際永續趨勢與內部治理的關鍵橋樑,透過系統性揭露與目標對應,不僅回應全球永續期待,更為企業創造轉型機會與長期競爭優勢。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4 全球風險調查》,企業正面臨多重風險挑戰。短期內,虛假訊息、網路安全與地緣衝突風險居高不下;而從十年長期風險視角觀察,氣候變遷、生態崩壞,與自然資源短缺,仍為最嚴重的威脅。這些風險反映出企業在策略規劃時,必須同時回應眼前的不確定性與長遠的永續挑戰。永續發展強調在可持續價值下達成穩健成長,永續報告書因此成為企業外部風險與內部策略對焦的核心工具。透過標準化揭露與前瞻風險管理,企業可展現其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上的前瞻行動與責任承諾,進一步提升抗風險能力與國際競爭力。
▲ 世界經濟論壇《 2024 全球風險調查 》。
永續發展須從在地出發,理解企業所處社區與市場的風險結構。根據 2024 年台灣風險調查,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對立與氣候災害成為關鍵挑戰。相較全球關注環境風險,台灣更需正視社會與人口結構變遷。永續報告書因此不僅揭露環境績效,更是企業回應在地議題與社會責任的重要工具,強化永續治理與風險韌性。在氣候變遷、能源短缺與生態系統退化等全球挑戰下,企業不僅要生存,更需思考如何轉型。危機同時也是契機,永續報告書正是企業盤點現況、辨識風險與重塑策略的重要起點,有助於在變動中找出轉型方向,強化永續競爭力。
在全球永續趨勢與外部環境快速變化下,企業成長與轉型已無法脫離 ESG 的架構。ESG 首重「環境面」,如:碳排管理、水資源使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面」則聚焦於勞動條件、員工福祉、社區影響及供應鏈責任;「治理面」涵蓋公司治理架構、誠信經營與風險控管機制。這些議題不僅反映企業內部運作效率,更關係到企業聲譽與市場競爭力。
且 ESG 並非單向的成本支出,而是產生如儀表板般的管理清單,協助企業提升掌握度與預警能力。無論是為了法規遵循、客戶需求或品牌主動揭露,永續報告書的導入,皆是企業邁向長期穩健發展重要的一步。
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人口結構變化與供應鏈挑戰的今日,企業需透過系統性方法回應多元風險與利害關係人期待。透過撰寫永續報告書,不僅可清楚呈現在各項議題的管理現況與策略態度,更能強化對外溝通透明度;不再只是應付規定,而是強化競爭力與風險管理的核心行動。
對上市櫃公司而言,金管會自 2021 年起明確要求揭露 ESG 資訊,以保障投資人權益並強化企業治理。而供應鏈中的出口導向企業,則面對國際品牌廠監督人權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而須透過報告書統一回應全球客戶永續的要求。至於尚未受法規或客戶要求的企業,亦可藉由自主揭露,提前掌握主動權、強化品牌信任與組織韌性。永續報告書不僅是揭露工具,更是企業盤點自身資源、規劃長遠發展的重要契機,展現其對社會與地球的長期承諾與責任。
▲ 永續發展 ESG 三大面向的重要指標。
最新永續揭露國際準則盤點
隨著永續金融興起,揭露規範日益複雜。本文所指「ESG 生態圈」包括國際倡議組織、揭露準則制定者,以及 ESG 評級機構等三個象限;其中,GRI 與 IFRS 所制定的準則,尤其是企業永續揭露最重要的參考框架、企業最需要掌握的象限。
GRI 作為全面性揭露的基石,起源於 1990 年代阿拉斯加漏油事件後的投資風險關注。2000 年後遷至荷蘭並與聯合國倡議接軌,GRI 發展為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永續揭露架構。其內容涵蓋 E(環境)、S(社會)、G(公司治理)三面向,協助企業系統化盤點並揭示其對永續議題的作為,亦是台灣金管會對上市櫃公司揭露要求的主要參考依據。
IFRS S1、S2 則為財務導向的揭露準則。IFRS 於 2022 年整合「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SASB)」、「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氣候揭露標準委員會(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s Board,CDSB)」與「國際整合性報導架構(Integrated Reporting,IR)」的要素,並於 2024 年正式發布 S1 與 S2 準則。S1 聚焦企業整體永續風險管理,S2 專注於氣候相關揭露。與 GRI 不同,IFRS 強調永續議題對企業財務的重大影響,為投資人提供決策所需資訊,建構「財務導向」的揭露邏輯。
由多元標準與工具共同形成的 ESG 揭露生態圈,除 GRI 與 IFRS 外,尚有 AA1000 系列準則,強調利害關係人參與原則與報告書的品質驗證;CDP 聚焦碳揭露、EcoVadis 則專注供應鏈評估,ISO 系列標準(如 ISO 14001)也常用於輔助內部管理。歐洲則透過「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CSRD)」與「永續金融揭露規範(Sustainable Finance Disclosure Regulation,SFDR)」等法規,強化企業揭露責任、建立更一致且具約束力的框架。
ESG 評級機構則代表了資本市場的驅動力量。企業 ESG 表現,最終將由各大投資評級機構評估,如 MSCI、Sustainalytics、FTSE4Good 與道瓊永續指數(DJSI)等,並納入國際指數影響資金流向。當公司納入這些指數,不僅提升國際能見度,也強化其在資本市場的競爭力。
總體而言,GRI 與 IFRS 代表 ESG 揭露的兩大核心體系,前者著重揭露完整性,後者強調財務關聯性。企業唯有理解這些準則的定位,方能有效回應投資人期待、成為全球永續價值鏈的一員。
永續揭露國際準則管理與應用
企業實踐 ESG,不僅是為了回應外部要求,更是強化自身永續競爭力的關鍵。本文透過一條企業價值鏈,說明 ESG 三大揭露架構準則 — GRI、SASB(IFRS S1、S2 前身)、TCFD — 如何與實際營運活動緊密結合,協助企業進行有效管理與策略規劃。
▲ 永續報告書 3 大資訊揭露框架。
首先,ESG 要從公司營運價值鏈開始談起。企業無論提供產品或服務,其營運皆由研發、生產、品保、行銷、人資、財會等部門組成,對應的利害關係人包含員工、供應商、投資人、客戶、政府、社區等。每一項營運活動,都可能對經濟、環境與人(人權與社會)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正是企業 ESG 被市場評估的核心。
聚焦影響與治理邏輯的 GRI 準則強調「揭露公司對外部世界的影響」,也就是企業如何影響其所處社會與自然環境。從能源消耗、排放、社區發展到員工待遇,企業須以文字加量化數據方式,說明其治理架構、目標、管理措施與成果。GRI 像是一份企業的「ESG 自我介紹」,依行業別(如製造、教育、醫療、貿易)決定揭露內容,全面揭示企業對經濟、社會、環境的實質影響。
舉例而言,製造業若開發一處風電場,需進行環境與生態影響評估;而若企業在偏鄉創造就業,則為地方經濟帶來正向影響。GRI 即要求企業解釋此類影響,說明其管理作為,形成具邏輯性與透明度的 ESG 敘事。
至於聚焦結果與財務連結的 SASB(現已併入IFRS),則側重企業在特定期間(通常為財務年度)產生的具體 ESG 結果。揭露指標包括:能源使用量(範疇一、二的排放揭露)、職災件數、性別比例、產品召回次數、訴訟案件等。
SASB 的最大特色在於其「產業特定性」與「可量化性」。其目標是以量化形式補充財務報表中無法呈現的非財務風險與機會,強調 ESG 如何具體影響企業財務績效。例如,用電成本是否影響毛利、社會事件是否增加法務支出等。
TCFD 則聚焦情境分析與風險管理,要求企業模擬氣候變遷對其價值鏈造成的衝擊。例如,未來,若夏季平均體感溫度上升至 40 °C,無法使用空調的作業場所是否仍能維持產能?若歐洲市場要求進口產品來自再生能源或低碳排製程,企業該如何應對?
TCFD 的核心在於情境分析與財務衝擊量化。它要求企業預測未來極端氣候或政策(如碳稅、排放配額)變遷下的風險,並說明可能採取的調適行動及相關財務成本;TCFD 強調「未來衝擊與應變能力」,是企業風險管理與策略規劃的重要工具。
例如:「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上路,公司產品出口將須增加額外的碳稅成本 3,000,000 元美金、預計三年內改採再生能源以應對、再生能源逐年分別可以使該費用降低多少美金等。」
從重大性視角比較國際揭露準則,則 GRI、SASB 與 TCFD 三大揭露架構的關注焦點不同。GRI 著重「衝擊重大性」(Impact Materiality),從企業對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發;SASB 與 TCFD 則聚焦「財務重大性」(Financial Materiality),關注外部風險對企業營運與財務的影響。結合兩者,即形成「雙重重大性」(Double Materiality)概念,有助企業掌握更完整的永續風險與機會全貌。
企業應整合三大架構,以回應多元利害關係人對揭露的需求。GRI、SASB 與 TCFD 分別從公司營運活動對經濟、環境、社會的影響、造成的結果與潛在風險三個角度,協助企業建構完整的 ESG 管理邏輯,可視為企業經營的三道關卡、分別回答下面問題:
1. GRI : 公司的生產與服務對於經濟、環境、社會造成什麼影響?如何治理與回應?
2. SASB : 公司在過去這一年 ESG 表現的具體成果為何?
3. TCFD : 若氣候變遷劇烈發生,公司目前的業務活動還能正常營運嗎?對於潛在風險有準備好了嗎?
透過這三大架構的整合應用,企業得以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全面盤點與提升其 ESG 能力。當 ESG 被內化為公司營運的思維邏輯,企業才真正具備因應快速變局與全球市場永續要求的實力。
HOT 熱門文章
【專欄文章】2025-07-14
【財稅專欄】2022-10-26
【國際標準新知】2025-07-11
【法律專欄】2024-12-05
【專欄文章】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