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月刊專欄

期別選擇
期別:258
發布日期:2024-03-07
閱覽人數:91
近期食安事件-真菌毒素

一、2023 年 11 月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北區管理中心公布 2023 年 7-9 月食品中真菌毒素監測檢驗結果。共抽樣 243 件食品檢驗真菌毒素,其中一件花生貢糖檢出赭麴毒素 A45µg/kg(限量標準:3µg/kg)與規定不符。


二、2023 年 12 月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公布市售食品真菌毒素監測計畫,抽驗縣內超市、賣場及零售業者販售之花生製品、穀類、雜糧作物、紅麴製品及香辛類等 32 件產品,其中「花生糖」、「有機紅藜麥」2 件真菌毒素未符合規定,但未提供數據。


真菌毒素是由黴菌所天然生成之有毒物質,台灣環境潮濕多雨,穀類產品容易因保存不當滋生黴菌,進而產生真菌毒素,諸如米、麥、玉米、花生、堅果、油籽、香辛料、果乾等都可能受汙染,常見的真菌毒素如下:


● 黃麴毒素(Aflatoxin B1+B2+G1+G2)

● 黃麴毒素 M1(Aflatoxin M1)

● 伏馬毒素 B1+B2(Fumonisins B1+B2)

● 玉米赤黴毒素(Zearalenone)

●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 赭麴毒素 A(Ochratoxin A)

● T-2 毒素及 HT-2 毒素(T-2 toxin & HT-2 Toxin)


大部分真菌毒素具有熱穩定的特性,一般加工過程難以去除,且為食品中非人為添加的汙染物,即使盡量做到儲存環境的控制,不透過檢測手段,也難以確認是否有產生毒素及是否符合法規標準。我國食品中真菌毒素法規標準經過多次修訂,與食品中重金屬、單氯丙二醇及苯駢芘等其他污染物質及毒素合併為 2019 年 1 月 1 日施行之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再歷經幾次修改至 2024 年 1 月 1 日施行之最新條文。


歐盟 RASFF 預警通報系統,於 2020 年接獲不合格食品真菌毒素相關通報 400 件,其中黃麴毒素超標 367 件最多,其次為赭麴毒素 A。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黴菌(A. flavus)和寄生麴黴(A. parasiticus)所產生,以 B1、B2、G1 與 G2 四種較為常見,其中又以 B1 毒性與檢出率為最高,因此我國法規除了制定總黃麴毒素(B1+B2+G1+G2)的限量標準,另外也制定 B1 的限量標準,產品必須兩者皆符合才行。黃麴毒素檢測參考 TFDA 公告食品中黴菌毒素檢驗方法—黃麴毒素之檢驗(MOHWT0001.04),透過免疫親合管柱技術搭配 HPLC 液相層析儀,可同時檢測四個種類的含量。黃麴毒素 M1 則是乳牛攝取經黃麴毒素汙染之飼料,代謝後殘留在乳汁中之毒素物質,乳汁及嬰幼兒食品業者須特別留意。赭麴毒素則主要由青黴屬(Penicillium)及麴黴屬(Aspergillus)所產生,A 類最為常見,較容易汙染咖啡類產品,其次為葡萄汁、穀類或花生加工品。赭麴毒素檢測參考 TFDA 公告食品中黴菌毒素檢驗方法-赭麴毒素 A 之檢驗(MOHWT0016.04),為咖啡業者最重要的食品安全監控項目。


其餘真菌毒素雖個別有公告檢驗方法,不過檢出率較低,若有需求,建議業者可選擇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生效之食品中黴菌毒素檢驗方法-多重毒素之檢驗(MOHWT0010.02),可同時檢測上述除黃麴毒素 M1(Aflatoxin M1)以外之 11 種真菌毒素,雖方法有註明此檢驗結果有爭議時,須以單一毒素之公告檢驗方法為準,不過多重檢驗方法費用較低,可針對產品做初步篩選使用,有疑慮再選擇其單一之公告檢驗方法。


貝爾國際檢測科技-檢測中心為符合 ISO/IEC 17025 之第三方公正檢測實驗室,黃麴毒素、赭麴毒素已取得 TAF 認證,並可提供多重毒素之檢測服務,如有相關需求,歡迎洽詢貝爾檢測(03-3476680)。

上一篇:如何準備歐盟碳邊境機制的申報?(下)
下一篇:BellCERT 教育訓練開課訊息
月刊專欄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北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中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高雄聯絡處)

Copyright © 2022 BellCERT Group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