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月刊專欄

期別選擇
期別:216
發布日期:2024-12-23
閱覽人數:29
永續經營的供應鏈採購管理

「永續經營的供應鏈採購管理」的議題,是近幾年來國際、社會跟全球產業所共同關注的焦點。在國際社會不斷地呼籲下,許多相關的國際標準已經發佈,那永續經營的發展跟採購管理之間到底存在哪些現代化的概念?組織對永續經營之採購應有哪些政策跟策略?永續經營之採購有哪些管理元素和應用流程應被考量?以上皆為現代企業不可不慎思謀慮的重要課題.........


【前言】    

聯合國於 2015 年 9 月 25 日,聯合國成立 70 週年之際,提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SDGs,參考下圖一),在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三大面向之下開展出積極的行動方案。對組織而言,什麼叫做永續經營發 展?永續經營發展最重要的,是組織要知道它要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結果?要實現的是一個組織是否善盡社會責任、是否持續不斷提高生產力、是否保護周遭的環境、強化營運、能否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甚至能夠做到真正的創新嗎?永續經營發展,就是要達成這些目的。那達成這 些目的的依據是什麼?依據是客戶跟市場的要求、員工的期待、供應商 的需求、利害關係人的想法,再根據他們的要求達到永續經營發展的目的。永續經營發展就是要將這些需求轉化成成果的政策、方針、組織權責、程序跟流程。有了輸入跟輸出的過程,就是在建構一個永續經營發展的架構。

【永續經營採購管理的現代觀念】    

永續經營發展的定義是一種滿足環境、經濟、社會需求,而不會妨礙未來世代追求美好生活能力之全球化系統發展。不能只顧著賺錢而破壞了環境,保護好環境亦要顧好社會需求,透過系統性的方法讓組織、企業能夠做到永續經營發展。


不管是公家機關、私人企業,任何一個組織要做到永續經營發展,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採購管理。永續經營之採購最主要有以下 12 個原則:


1. 問責機制(Accountability),企業或組織一種負責任的態度,當問題發生時必須立即回應。


2.透明度(Transparency),整個供應鏈的所有狀況、原料的出處等,都應有一定的透明程度。


3. 道德行為(Ethical Behavior),指的是企業應該要遵守社會規範跟道德尺度。


4. 充分和公平的機會(Full and Fair Opportunity),勿有舞弊、不公正、徇私的舉動。


5. 尊重利害相關方的權益(Respect for Stakeholder Interests),無論是股東、員工、供應商、甚至是工廠周圍的鄰居,都要達成一種生活跟生產能夠共榮的模式,尊重相關方的利益。


6. 尊重法治跟國際行為準則(Respect for Rule of Law and International Norm of Behavior),如果不尊重法治也不尊重國際行為準則,就是破壞產業、破壞和諧、破壞全球秩序的行為。


7. 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8. 創新解決方案(Innovative Solution),解決方案必須要創新,是採購 管理非常重要的原則。事實上採購人員須提供的供應鏈創新解決方案,並不比從事研發設計的人員來的少,所以創新解決方案是永續經營採購的主要原則。


9. 關注需求(Focus on Needs),整個供應鏈的採購管理都要有同樣的聚焦,聚焦在組織共同的客戶需求是什麼。


10. 一體化(Integration),將所有的供應鏈整合起來,合作無間。


11. 所有成本分析(Analysis of All Costs),續經營採購必須分析所有的成本,像是生命周期成本、使用成本,甚至是退場成本、社會成本等等。


12. 持續改進(Continual Improvement),對於永續經營採購,組織應發現問題、檢討問題、採取矯正跟預防措施,讓永續經營採購的績效能持續改進。


以上為組織達到永續經營的 12 個原則。要如何才能做得很到位?答案是慢慢地循序漸進。永續經營採購無非就是做到「五大管理」,所有的永續經營發展都緊扣著這個思維。不管是要達到什麼樣的永續經營發展,都要先決定永續經營議題的優先順位。例如:採購,上面提到的 17 個目標或是 12 個原則,哪一個對組織來說是最高順位?這就是第一步管理:先決定永續經營議題的優先順位。第二步:風險與機會管理,有了優先順位後應該考量的是,機會在哪裡、風險在哪裡,要如何應對這個機會跟風險。第三步:永續經營衝擊的盡職調查,組織有沒有針對採購部門跟其所面對的龐大供應鏈存在著哪些永續經營發展的衝擊去做過盡職調查?做了盡職調查後組織會瞭解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永續經營衝擊。接下來第四步:發揮永續經營的影響,開始發揮組織採購的影響力。最後一步管理就是:迴避可能的衝突,組織要去管理衝突,把這些衝突迴避掉,那麼組織的永續經營管理就建構到位了。組織透過這五大管理來實現組織永續經營採購可能會有的 17 個目標、12 個原則,就叫做永續經營的採購管理。


永續經營發展重要不重要?蠻重要的,因為這是經濟、環境、社會發展共同的平衡。那誰應該要關注?小企業的永續經營目標就少,大企業 的永續經營目標就多,但是每家企業都有永續經營發展的必要,不分大小。那職務有分高低嗎?誰應該要關注?職務沒有分高低,因為組織永續經營的政策是由上而下,但是永續經營發展的績效卻是必須要由下而上,所以職務是不分高低的。有人說新興企業、高薪企業才需要關注永續經營,這種想法並不正確,一般來説越傳統的企業,因歷史越悠久反而永續經營發展目標就會越多、社會責任就會越重。新的企業沒有包袱,所以可以昂首闊步,能開展的永續經營目標更多,所以所有的企業、組織都要關注永續經營發展。有人會說永續經營要分公營與民營機構,公家機構肯定有永續經營發展,因為必須要符合社會的期待,但是民營企 業一樣要在國家的政策、社會的期待下去經營,所以公營機構跟民營企 業都要關注。那國内市場跟國外市場有分嗎?國内外市場沒有分,因為無論是國内還是國外都要永續經營發展,國外的客戶、市場、政府也這樣要求,國内亦然。所以同樣地,目標是不是也要分遠近?長期的目標就談永續經營,但短期的卻不談,其實要知道近的若不談,遠的就不會實現,所以永續目標不分遠近。


【永續經營採購管理的政策與策略】    

永續經營採購的政策跟策略,其中政策跟策略是什麼意思呢?組織為什麽要關注永續經營的發展?為什麽會想到要做永續經營的採購?這幾個動機要先想明白。


首先,為什麽要關注永續經營的採購?因為要「創新」。創新是企業生存的命脈,但是如果採購供應鏈沒有創新的話,企業是沒有辦法獨立 創新的。創新裡面講究的合作創新指的是:組織要跟其供應鏈和利害關係人一起來創新,而這創新之驅動靠的是永續經營之採購。再來就是「客戶的要求」,有些客戶要求供應商必須要有永續經營的採購政策,才符合客戶的直接要求。第三是「競爭的考量」,最主要是因為組織競爭對手的社會責任若做得更好,組織顯然在這方面就失去競爭力,所以競爭的考量要有永續經營的採購。第四是「風險的考量」,沒有永續經營的採購,組織可能會招致供應鏈斷鏈、造成一個供應商破壞了組織整體的形象、或是遭遇到工廠被撤證的風險,所以組織應關注永續經營採購。第五是「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需求指的是所有各式各樣的利害關係人,包含社會大衆、員工,如果我們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就會造成我們經營上的困擾,所以我們必須要關注永續經營採購,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第六是「遵守道德規範」,例如遵守那 17 個目標,因為這是全世界 2030 年前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組織不應背道而馳。第七是「法令」,很多政府法令慢慢地在關注社會責任,或是供應鏈的永續經營採購政策,法令 裡面也會鼓勵各組織要有這方面的考量。第八是「公共政策」,特別是非營利事業、非政府機構所發佈的一些白皮書,如同聯合國大會所發佈的宣言,形成了公共政策而要去關注永續經營採購。第九是「下降成本」,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占銷售額的最大比例,要降低這些成本,就要考慮到  永續經營採購。最後就是「供應鏈安全的考量」,供應鏈是否會因為安全的問題造成環境的破壞、人員的傷亡,甚至造成供應鏈的斷鏈?如果要降低相關的顧慮,就要關注永續經營採購。這些就形成了永續經營採購的 動機,也就是組織要持續關注永續經營採購的原因。


不管再多的目標、再多的原則,都能回到以下 7 個核心議題(見圖二),這是 ISO 26000 提及的觀念,叫做組織經營的社會責任。許多組織經常用此 7 個核心議題,來涵蓋所有的關注,第一個是組織的自理,要先關注組織如何管理營運的掌控,再來是要關注人民的權利、勞動工作的福祉、環境保育的措施、確保所有的公平交易、尊重消費者的消費者權益,還有尊重社區發展。用這 7 個核心議題,進一步來形成組織可能會有的「永續經營採購政策或策略」。關於這 7 個可持續性採購的政策或策略,假設組織已想到採購政策的話,要再進一步思考組織有沒有永續經營的採購宣言。宣言是一種政策,告訴大家組織的方向跟企圖心,緊接著就要有一份採購的計劃,這個計劃可以實踐組織的宣言,實現永續經營採購的目標。所以採購管理第一個要考量的,是要有一個永續經營的宣言,進而產出一個計劃來實現這些永續經營的目標。

第二點就是「明訂出永續經營管理的職責」,如果按這個理念的話,採購管理的位階會提升、部門可以擴大、權限會提高、資源則會變多,因為當採購部門具備了永續經營的職責,那就會有高階管理。高階管理要 訂定宣言,採購管理的人員要負責採購計畫,採購人員要負責推動供應 鏈的管理,其他相關的部門則必須要協助輔助。將這些永續經營的職責 訂定出來,採購管理又向永續經營邁進了一大步。接下來第三點的採購 管理,就是要讓「組織的採購跟營運的目標能夠結合在一起」。所以這能讓採購部門的人提升到公司高層的水平,去考量到組織目標是什麼,組織的目標是要外包、要合夥、還是要併購?這種時候永續經營採購的目標就要搭配起來,在經濟、社會跟環境上做最好的平衡。第四點「了解採購活動的供應鏈」,是最難的部分,也是未來採購人員最大的挑戰,在此方面可能需要大量的質量保證人員、品質保證人員來協助。首先,應了解組織的採購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核心過程有哪些,而這些核心過程必須要能夠連結到永續經營發展的要求,所以供應商的評鑑、進料檢驗、供應商開發、供應商維持等,這些都屬核心過程。要把核心過程定義出來,需要很大的程序,必要時還得聘請顧問,否則無法把核心過程明確定義出來。定義出核心過程以後,第二件事情就是要了解供應鏈的技術層級。供應鏈到底要分成幾個層級?系統、子系統、原件、零件、原料、物料,這些叫做技術層級,不同的產品、不同的供應鏈會有不同的技術層級,一定要從技術層面分級分層,才能知道每家供應商在哪一層扮演的角色。接著很重要的是供應鏈的透明程度,整個供應鏈的政策、物流、資訊流、金流都是透明的,這樣我們能夠看到每一個訂單的透明程度,才能夠掌握訂單、交期和服務,如果供應鏈不透明,就要了解存在著哪些障礙。接下來就是要了解供應鏈存在著哪些重大的夥伴,了解這些夥伴的能力、特性、組合等等;最後就是要了解組織自身具有多少影響力。


採購策略一般是要設計規劃(見圖三),這個規劃是依據我們評估到的機會風險來掌握,以此來訂定採購策略。接著分析成本,在全面分析了所有的成本、知道哪裡的成本最高之後,才能知道怎麼訂定採購管理的成本。最後是分析組織内、外的需求,除了能清楚知道採購策略怎麽訂才能滿足組織的需求之外,也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組織徹底分析了這些要素以後,才能訂定出合適的採購策略。

如果要讓採購策略變成一套可行的程序(見圖四),那麼永續經營的採購程序應先規劃出並發佈永續經營的採購策略;發佈以後,將永續經營發展的採購準則整合進規範中,根據這些相關的規範去選擇新的供應商、淘汰目前的供應商,或是要求現有的供應商提升改善,這稱之選擇供應商,用新的合約來相互規範。最後要落實合約,讓合約能夠持續發展,就要先進行永續經營的合約管理,換言之就是要持續的量測永續經營績效。當遇到問題時,就做必要的修正,再落實回變更相關的合約,持續性績效會因此不斷地評估改進,而且在合約審查當中,能夠學習來持續提升,這樣持續循環來管理。

【永續經營採購的管理元素】    

接著來探討永續經營採購的管理元素,其實就是前面所説的五大管理。第一步要決定機構裡的永續經營採購到底有什麽樣的優先順位,哪個議題 是最重要的、便屬最高順位。那應如何決定?首先請考量組織的核心能力,在組織最強的核心能力上善盡社會責任、保護環境,以組織的核心能力作為優先考量。第二步為合規性,合乎法律一定是優先順位。第三步為影響力,如果組織的採購能力特別強,特別有影響力,那就可以要求其所有的供應商都要有合法程序。第四是行業別規範,任何行業都有其規範,要以此來做優先考量。


怎麼決定優先順位?這是按照組織想達成的社會責任,例如您的組織特別關注消弭貧窮,那就盡量做到救濟弱勢;如果在海平面一直高漲的國家經商,那就盡量減緩溫室效應、減緩海平面的提升,這就是社會責任優先考量的例子;接著是利害關係人利益,組織若有特別的股東、利害關係人,就要特別考量他們的需求作為優先順位;其次是供應鏈的特質,如果供應鏈容易產生廢氣,那就要注意溫室氣體,如果容易產生重金屬,那就要特別重視 RoHS;後續要考量的是組織的營運績效,組織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營運績效,要開發新產品或是創新?創新也是永續經營的目標之一,所以把創新的運營績效跟永續經營發展做結合,就是在組織能力範圍內所作的優先順 位考量。最後是可行性的分析,可行性的分析不能只是喊口號,卻沒有實質的績效,而是要做真正能夠實現的績效。可續性發展講究的是持續改善、永續經營,所以不一定要崇高的績效,但是一定要平衡與中庸致和,要能夠長遠。這是永續經營採購管理的第一步:「先決定永續經營議題之優先順序」。


接下來第二步是「機會風險並進」。前面已經決定了優先順位,第二步開始評估採購活動所涉及的永續經營風險。風險就是諸如會不會買到仿冒品、品質不良、破壞環境、違反社會道德等這方面的風險,而且要內外部因素通盤考量,內部是組織自身內部管理,外部是通貨的風險。接著是供應鏈的永續經營考慮,意思是會將此供應鏈做長期使用,而非僅短程規劃。最後是公司治理跟現有的採購程序 SOP 結合在一起,然後中和起來,不分別看到各自的風險,為什麼?因為永續經營採購就是把公司目標跟採購目標結合在一起,結合了以後才一併考量風險在何處。最後就是對供應商執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才能夠獨立、客觀、公正,顯示出哪家供應商有風險、哪家有機會。採購人員根據盡職調查的結果來決定採購方案、採購對象。


第三步就是要去做「永續經營衝擊的盡職調查」,這是為了要了解組織有什麼樣的衝擊。永續經營的政策、目標若無法達成那就是衝擊,會造成供應鏈的傷害,沒有辦法永續。所以為了了解衝擊是否存在,就要做盡職調查。那對象是誰?供應商分包商、甚至於合作的商業夥伴投資方等都是盡職調查的對象。盡職調查可以委託公正的第三方,或可以成立比較獨立公正的第二方團隊去做調查。調查範圍要涵蓋整個供應鏈的產品、服務,包括產品跟服務的設計、採購使用跟處置、廢棄等,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影響。盡職調查講究的是預防,如果在做調查的時候已經發現了未來可能的潛在衝擊,就要加以控管,但是如果已經發生衝擊了,就應處置補救改正


第四步是「發揮永續經營的影響」,站在供應鏈管理的採購立場,經常發揮的永續經營影響力是怎麼來的?第一點:直接管控要求,請供應商針對符合您組織的要求提出證據;第二點:合約條文規範,條文要明確規範需 要遵守的條例和違反情事的懲處;第三點:減少訂購數量;第四點:提供改善誘因,供應商改善過來的話,就將採購付款提前一個月;或是第五點:改變商業評價;第六點:開放其他競爭,採購人員要不斷地挖掘新廠商,新廠商加入後可以跟舊廠商形成良性競爭,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永續經營。最後一點是:直接干涉營運,如果該供應商非常重要,就會直接派品質管理代表、採購代表,到您組織的營運活動,參與並干涉。


最後一步要「迴避衝突」。第一類為監管性的衝突,就是組織對供應商做了錯誤的監管,下達一個錯誤的採購目標,導致實現了錯誤的目標。這類衝突常存在的原因,是因為組織對永續經營的理念不夠具體、不夠務實,才造成這種結果。第二類為利益性的衝突,諸如對關係人有差別待遇,或是因利益關係而沒遵守規範等皆屬之。第三類為沉默性衝突,當廠商做錯,你卻沒有告知他們,這類問題一旦發生時,會造成很大的永續經營衝擊。這三類衝突都會傷害到四大永續經營管理,所以需要謹慎關注、管理、迴避,以免產生這些衝突。


其實要做到上述並不難,只要留意採購監管、持續培養人員的認知能力,然後盡可能把利害關係人拉進永續經營目標的範圍,再按照評估結果設定優先順位,不斷衡量、持續性地去改善績效。最後讓採購部門推展整個供應鏈,同時為了能夠接納各方意見,就要有一個申訴機制,這樣永續經營發展才能永久地茁壯跟實踐。


【永續經營採購的應用流程】    

   

最後要探討的是:永續經營採購有哪些應用流程?首先可以參考圖五的矩陣,當組織在決定優先順位時,可以先關注一些議題。議題至少要包含 ISO 26000 的 7 個核心議題,最好還能夠關注到永續經營採購的 12 個原則,以及聯合國 2015 年宣言的 17 個議題。不一定要採用盡職調查,也可以透過腦力激蕩、專家會議等方式,評估哪些是屬於高度衝擊,這就是針對什麽樣的採購應有什麽樣的優先順位。


要推行永續經營採購,首先要訂定目標,目標應該要 SMART,也就是夠特定(Specific)、可以量測(Measurable)、能真正實現(Attainable)、要適宜(Relevant)、有時間性(Time-based)。決定策略目標以後,要根據策略目標去做採購決策,此時採購不會再有個人或喜好,採購的決策都是策略目標導向,選擇的供應商都是為了促進永續經營的採購。採購人員一定要記得高階管理者務必要親自去頒布永續經營採購的政策跟策略。第四,一定要妥善與内外部人員進行溝通,而這個永續經營採購本身的政策跟目標就是一個溝通要項。每個人都要清楚自己的職責和政策目標。再來要不斷地監控成效,要提供所有人員績效的反饋,評估成果不斷地持續改善,這就是整個永續經營採購推行流程。


最後的流程就是成本估算。現在的採購人員最基本的素養就是永續經營採購,其最基本的工具就是生命周期成本評估 LCC(Life Cycle Costing)。生命周期成本評估,基本上就是除了我們買東西所花費的成本外,還要將人員的工時、培訓,所使用的成本加進來,這叫做總體擁有成本 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


不過真正的成本不只這些,在整個使用的生命周期裡,還有外部的成本。外部就是當組織買了設備後,即開始了總體擁有成本,還有每天使用機器產生的廢氣排放到社會,社會上就產生了處理廢氣的成本,這叫做總體的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加進來才是完整的成本。把外部成本都加進來以後,還有機器的生命周期成本,機器從安裝、保養、維護到報廢的階段,這些成本才是它存在的生命周期成本。那如果是整個工廠呢?從工廠的建置到廢棄,同時還要考慮到所有設備的生命周期成本。可想而知,這些生命周期成本,跟原本取得的價格差很多。


今天現代化的產業、社會、企業、採購人員等的基本素養就是永續經營發展,而永續經營發展的基本工具就是生命周期。如果採購人員能去試著   評估每一個產品價格之外的周期成本,那採購決策將會取決於最低生命周  期成本,才會最有績效、最能夠實現組織的政策跟目標。


有了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以後,每位管理者請迎接您的挑戰跟使命,作為一個現代的品質管理者、採購管理者,作為一個供應鏈的一份子,要記得促進永續經營的採購。根據組織永續採購的企圖心高低、市場影響力的大小,同一家機構、組織,在某一個市場,某一個產品,您永遠都有四種不同的角色去扮演。如果您的企圖心很低、影響力又小,永續經營採購的做法就是選擇當一個市場接受者,由市場法則來決定。如果企圖心很强,那就選擇最好的供應商,鼓勵他就是在鼓勵您永續經營採購的目標達成,就能產生影響力。如果企圖心低,但影響力高,就要做市場的影響者,盡量在市場上宣導您永續經營的採購政策和採購目標,盡量要求所有的投標者符合您的要求。最積極、最成功、最應該去扮演的角色就是市場的推動者或市場的改變者。如果您的企圖心很高,在市場上又很有影響力的話,就能夠在這個產業、市場上成為一個標竿。


上一篇:關於 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五件事(下)
下一篇:ISO 14971:2019 醫療器材風險管理應用新版介紹
月刊專欄

HOT 熱門文章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北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中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高雄聯絡處)

Copyright © 2022 BellCERT Group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