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4 年自農曆年後,陸續發生西布特羅、蘇丹色素事件,3 月下旬,台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 A13 內的寶林茶室有多名民眾食用餐點後引發食物中毒,與前面幾件不同的是,西布特羅未在其他包肉品發現,查不到任何來源,成為羅生門事件,後續也不再有更新訊息、蘇丹色素雖然明確是違法使用,影響的產品也很廣泛,但蘇丹色素畢竟僅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分類的第 3 級致癌物,除無法證明有明確致癌性外,也不太會產生立即危害,寶林茶室的邦克列酸事件截至 4 月 26 日,總計通報數 35 例、檢驗陽性個案為 33 例、共有 4 人死亡、尚有 4 人仍住在加護病房,嚴重程度不同以往一般食安事件。
邦克列酸是一種罕見的毒素,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大量增殖後的產物,且由於其無臭無味的特性,受影響食品不太容易被察覺,一旦食用,可能會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肝衰竭、腎損傷和昏迷。其最早的中毒事件可追溯至 1895 年的印尼,首次有因食用椰子發酵食品而食物中毒死亡的案例,但當時未發現中毒原因,到 1930 年代因許多家庭在家中自製,無法把關衛生條件而導致中毒事件頻繁,1975 年以來總計近 3,000 起案例,至少 150 人死亡,因此印尼政府立法禁止生產和銷售此類產品。
台灣由於從未發生過邦克列酸中毒,因此當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發生時,政府單位的調查方向為一些常見如諾羅病毒、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但當將所有食材進行檢驗都沒有上述可疑病毒或細菌,專家學者才提到邦克列酸這個在國外發生過的案例,但由於非常見檢測項目,因此標準品取得需要時間,好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剛好有標準品提供給台大法醫所,才能從解剖的檢體血液中確認中毒原因。
當一切證據指向邦克列酸中毒,但到 4 月底為止,還沒有找到中毒來源,且邦克列酸依食藥署告知要在特殊環境才能存活,檢驗方法開發有一定困難程度,較難在食品上執行檢驗,目前方法仍持續開發中,因此食藥署目前也僅能在網路上建立防治邦克列酸食品中毒專區,民眾只能盡量避免食用相關不新鮮食材進行預防。
HOT 熱門文章
【企業驗證訊息】2022-05-11
【財稅專欄】2022-07-28
【專欄文章】2024-12-25
【國際標準新知】2024-12-05
【法律專欄】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