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月刊專欄

期別選擇
期別:251
發布日期:2023-10-11
閱覽人數:30
創造企業永續性-循環經濟國際標準(上)

循環經濟發展歷程    

在 1990 年《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一書中被皮爾斯和圖奈(Pearce & Turner)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這個概念,明確指出傳統開放式經濟忽略回收的概念,相較之下,循環經濟則依據永續發展的目標發展出資源管理的架構 ,使生態系統的概念納入經濟系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於 2014 年發布的《邁向循環經濟》報告中也指出,「循環經濟」是指發展出具備可恢復或再生性的循環系統,以循環再生的方式處理生命周期結束的問題,避免過多廢棄物對環境帶來的負面結果。

▲ 線性經濟示意圖。    


以往的經濟體系大都為「線性經濟」,亦即從自然界中提取原材料、將其轉化為產品、然後再將其廢棄物丟棄的模型。根據調查,目前只有 7.2 % 的材料在使用後被循環回收利用。這對環境造成了沉重負擔,並助長了氣候、生物多樣性和污染危機。為了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循環經濟漸漸成為當前全球各國普遍關注及追求的一個經濟發展模式,相較於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模式,循環經濟採行 「製造-使用-循環」的模式,透過解決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廢棄物問題,實現永續性的發展。

▲ 循環經濟示意圖。(圖片擷取自/循環台灣基金會


認識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種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並降低浪費,同時將廢棄物轉化為具有新價值的經濟模式。其核心原則包括:


● 資源最大化:升級和改造是資源最大化的重要策略,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許多產品和設備都可以透過升級和改造來提升其性能和功能。這意味著無需完全淘汰舊的產品,只需進行部分改進或更換特定零件,就能使其具有更新的效能,這不僅減少了資源的消耗,還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同時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和價值。


● 循環設計:在產品的設計階段,考慮到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方式,以便在產品結束使用後能夠有效地回收和再利用其中的資源。這種設計方法可以將材料從線性的「從原料到廢棄物」模式轉變為循環的「從原料到產品再到原料」的模式,有助於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例如,選擇可回收的材料、採用可分解的材料等都是循環設計的策略。


● 廢物轉化:透過適當的處理技術,廢物可以轉化為新的原材料或能源來供應生產和消費需求,減少對有限的化石燃料的需求,這不僅有助於能源供應的壓力,還能減輕對能源進口的依賴,提高能源安全性。例如,有機廢物可以透過堆肥或生物技術轉化為有機肥料或生物能源,廢棄的塑料和金屬也可以進行回收和再加工,轉化為新的生活用品。這樣的轉化過程可以減少對垃圾掩埋區和焚化爐的需求,及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浪費。同時能減少溢出的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環境品質,節約土地資源的使用。


● 擁有權移轉的創新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的優勢在於它能夠提供更多的選擇和靈活性給消費者,透過共享和租賃服務,消費者可以按需求使用適合的商品,而不需要購買和擁有它們。這樣的方式不僅節省了消費者的成本,還減少了對資源的浪費。同時,這種模式也鼓勵了永續消費的理念。對於企業而言,擁有權移轉的商業模式帶來更多的商機和創新潛力,透過提供服務而非商品,企業可以建立與消費者更緊密的關係,另一方面,他們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反饋,持續改進和優化提供的服務,以提供更具價值和個性化的服務。此外,擁有權移轉的商業模式還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永續發展的潛力。透過共享服務,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降低存貨和庫存成本。


● 產業共生:產業共生是一種以互補性資源為基礎的合作模式,透過設置公用管路和促進企業之間的連結意願,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循環利用。這種模式的目的是讓有需求的產業能夠將其他產業的廢棄物視為自己的原料,從而降低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同時減少生產產品所需的成本。此外,產業共生還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合作。透過建立公用管路和促進連結意願,不同產業之間形成一種互相依賴的關係。使企業之間可以共同討論和解決資源利用的問題,分享最佳的商業模式。這種合作關係不僅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效率,還促進了創新和技術進步。


另外,為因應社會及環境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使循環經濟能有更具系統性的發展,目前國際上常見的相關循環經濟標準有 XP X-30-901:2018 和 BS 8001 可供企業參考,兩者的條文重點皆涵蓋專有名詞介紹、條文的應用範圍、執行的原則及後續的評估,企業可更有計畫方向地藉此改善在商業模式、資源、服務上的品質。

▲ XP X-30-901:2018 與 BS 8001 條文比較。    


參考來源:

https://circular-taiwan.org/know/circular_economy/

https://green.pidc.org.tw/detail.php?lang=tw&type=2&id=65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ee55c5a2-5252-4c40-a4e2-16b446a628ae

https://circulareconomy.europa.eu/platform/en/knowledge/circular-economy-and-voluntary-standard-6-companies-share-their-experience


延伸閱讀:

>> 創造企業永續性-循環經濟國際標準(下)

上一篇:戒掉拖拖拉拉的習慣
下一篇:IATF 新近發佈消息通知(上)
月刊專欄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北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中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高雄聯絡處)

Copyright © 2022 BellCERT Group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