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月刊專欄

期別選擇
期別:233
發布日期:2022-06-28
閱覽人數:29
強化供應鏈韌性,開創企業永續生存之路(上)

新冠疫情更加凸顯全球供應鏈的風險

過往,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及穩定品質,會僅向某一家特定的企業或是某地區採購所需原物料或零件,如此作法有單源採購的風險,因此許多企業會盡可能與多家供應商訂購,但這些供應商可能都聚集在同一個區域,亦存在上游供應鏈、出產地域等不確定性風險。1990 年至 2010 年間,全球化供應鏈迅速發展,優點是善用當地資源特色以提升成本效率,但也因此使得管理複雜度提升,這種全球化的趨勢增加許多供應鏈中斷的潛在風險。例如:極端天氣事件、勞資糾紛、網絡攻擊。 近十幾年,企業逐漸意識到這些風險而減緩了全球化,形成「慢球化」的趨勢,可從全球貿易 GDP 的百分比下降的數據得到印證,且 COVID-19 大流行加速了這些趨勢。


另外,在日益複雜、動盪且不可預測的大環境下,不確定性及易變性已成為企業經營所處的新常態,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及天災、地緣政治導致的國家間衝突、技術突破等各類事件很可能會更頻繁、更衝擊,再加上網路駭客勒索猖獗,勢必擾亂企業既有的供應網絡。其中全球暖化的危機迫在眉睫,已有大型品牌企業要求其供應鏈落實減碳作為,例如:Apple 已宣告下一階段目標:「2030 年,每一部售出的 Apple 設備都將達成零氣候影響。」,其措施可能包含低碳產品設計、擴大能源效率、 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等面向。全球半導體代工龍頭台積電亦於 2021 年 4 月 27 日宣告將把「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的評選指標,影響所及推算達 700 家以上的供應鏈業者。


為解決眼前難題,很多企業紛紛採取應急或臨時措施來努力維持供應鏈的穩定性,即使有些企業已確保供應不中斷或維持較高的產能利用率,卻是以極其高昂的成本來實現,比如:利用空運零件來維持整車生產,卻因此增加企業成本,如此作法僅能展現企業可能已運用柔性供應鏈之管理模式,然而對不可預測、不確定風險消除的考量仍明顯不足。新冠疫情像一面鏡子,清楚讓企業瞭解到自身供應鏈在規劃與管理上的弱點和盲點。


韌性供應鏈是近十年來新產生的議題,管理者已無法假設供應鏈面臨的外在環境是穩定的,使用傳統的優化供應鏈,一旦面臨突發事件,不僅供應鏈復原速度緩慢,且只要發生一次突發事件,就可能把以前的節省效益全部打回原形。未來類似新冠疫情這種突發事件可能還會再次席捲全球,而且對企業供應體系造成的影響可能更大、更廣、更深。企業必須要有效的定義出相應的風險,並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以因應未來的市場環境。


建構韌性供應鏈的方法

企業應重新深入檢視自身供應鏈的中長期方針,重新建構供應鏈危機應對系統,關鍵點就是強化供應鏈的韌性。筆者綜合許多專家提出的提升韌性方案,歸納說明如下:


識別相關風險

不同企業所處於的行業、規模、構架及地區不同,弱點與威脅不同,所以面臨的風險就會不同。例如:流行疾病的擴散對於一家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的影響大且發生可能性高,勞資爭議所衍伸的罷工行為使得航空服務業受創嚴重。

雖然許多業者在供應鏈上的破壞是源自於這一次的疫情,然而這類型的天災其實只是供應鏈風險中的其中一個層面而已。企業從新品發想、規劃產品、採購、製造、直到運輸的整個供應鏈流程中,所面臨的風險其實非常複雜。


業者可利用左圖所示的框架,定義出對自己企業以及當下的環境最相關的風險,並思考方法去量化不同風險的影響力以及它可能發生的機率,以更好的描繪出整個供應鏈風險。


擬定危機處理流程

企業須以系統化方式進行供應鏈風險管理,對供應鏈的連結關係進行事先全面梳理,評估供應鏈中各種潛在風險,區分不同類型的風險,分別擬訂危機處理流程與建立供應鏈持續改善計畫,以降低未來發生供應危機對企業的影響,並融入企業文化,且階段性地向供應商宣導、要求。一旦危機發生,應對流程如下:危機識別、收集資訊、風險評估、創立危機小組、利益關係者溝通、危機管理與事件控制、事件報告發佈、計畫維護、培訓與準備。


跨區多元生產、分散式物流

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到,提高供應鏈的韌性(resilience)的方法不外就是由「單一」變「多元」;由「集中」變「分散」;由「遠」變「近」,無論是哪一種做法,整體目的就是提升供應鏈的可靠度,避免整體供應鏈受到單一鏈結影響,或是受到外部衝擊事件就無法運作。為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找更多的採購替代供應商,供應鏈由海外移轉到國內,庫存分散投放,甚至搭配 AI 技術使用無人機、無人車配送…...等等。


為避免大型物流中心因天災或其他異常事件的影響,導致無法正常運作。傳統大型的集合式物流中心,必須拆散為更多小型物流中心,並依照不同市場需求佈署小型物流中心以及配送車隊,這樣做會使得物流營運成本與整體庫存量提高,卻可能是企業降低斷貨風險的權宜作法。


數位化供應鏈

企業為提升覺察能力,掌控供應鏈狀況,以及作出高效率的決策,必須要將整個供應鏈流程徹底數位化,將不同的數據源整合在一個數據管理平台,設定相關的警報,並進行資料分析。配套的資訊系統全面雲端化,透過手機、瀏覽器就可操作,因此資訊系統必須積木化,也就是各模組需要能像積木一樣可快速堆疊出新的作業流程、而且就算是臨時增聘員工,不用半小時就知道怎麼操作,無須耗費時間在教育訓練。為保持競爭優勢,製造商可將轉型為全自動化生產,使勞動力能夠專注於戰略活動。運用數位資訊進行預測性維護、主動識別和糾正潛在質量問題等技術以減少不必要的停機時間。


柔性的供應鏈

若說建構韌性供應鏈是企業的一個戰略,那麼建立柔性供應鏈就是韌性供應鏈的解決方案,即能夠更快、更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如打破傳統流水線生產方式,變成網絡化生產方式,以數據做支撐,有效洞察消費者需求制定適宜的生產計劃,通過大數據精準分析消費者偏好,將偏好細分到具體的尺寸、材質和功能,生產更有利於銷售的產品,並通過數據分析減少物流倉儲壓力,提升供應商周轉率,未來勢必朝向小批量、多品類、高效率的柔性供應鏈模式轉變。


總而言之,具備高度韌性之供應鏈須以數位化為基礎,導入風險平衡機制,以柔性方式在多種運營模式之間靈活切換,實現高效、低成本與穩健並存的供應體系。當面對風險以及突發事件,企業能變被動應對為主動防禦,從而將競爭對手眼中的危險視為自己的機會。


【 下接 2022 年 2 月  NO. 234 月刊 】


參考來源: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52148560

https://oosga.com/thinking/supply-chain-resilience-after-covid-19/

https://www.logisticnet.com.tw/publicationArticle.asp?id=986

http://guojiequn.blog.caixin.com/archives/227035

https://www.brookings.edu/techstream/how-to-build-more-secure-resilient-next-gen-u-s-supply-chains/

上一篇:三種企業不會永久
下一篇:AS 航太、IATF 16949 汽車、ISO/TS 22163 軌道近期發佈消息通知
月刊專欄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北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中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高雄聯絡處)

Copyright © 2022 BellCERT Group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