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電子報

月刊專欄

期別選擇
期別:232
發布日期:2022-06-28
閱覽人數:29
以「劇場教學法」作為法學教育創新教學方法(下)

在第二幕,教師請同學自由發揮,演出心中所想的國際舞臺,並指導學生搭建 「組織景」:除了案例裡原告與仲裁庭的對話外;也與不同利害關係人對話;運用鏡觀、結合多重替身等元素,以進入不同角色,並做出跨越不同幕景甚至翻轉案例事實的鏡觀。 


在個人、情境與組織(政府單位與國際組織)的交互作用下思考南海仲裁案的另類解決之道。這裡運用「替身」技巧,指導一名學生(輔角)替代仲裁庭法官(主角)發言,說出其內心真實的感受與內容。於是,同學們組成的海牙仲裁庭有創意的展現不同於國際現實的仲裁結果:指出太平島為何應該是島而非礁的證據:有淡水井因而淡水可以自給自足,生態資源豐富(包括:熱帶性植物、珊瑚礁魚類、是候鳥遷徙的必經路線、沙灘也有海龜等保育類動物)足以穩定供應人類居住所需,以上證據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 121 條之規定皆足以證明太平島是島,不是礁。


這個案例十分有趣,以菲律賓而言,提出仲裁案時,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Benigo Aquino III)立場親美,但當仲裁結果有利於菲律賓時,菲律賓改選後的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urte)卻一反親美作風,不願再當美國的馬前卒。也因此,雖然菲律賓贏了仲裁,總統杜特蒂卻逕自前往中國表明不會執行仲裁結果,願與中國共用南海 經濟利益。同學們演出這前後兩者不同的差異與矛盾,更能看出國際情勢的詭譎多變。


這裡教師指導學生們運用「角色交換」的技巧,將原先扮演中國與菲律賓的雙方交換身體與心理上的位置各自交換體會中國以及菲律賓兩國的處境,再思考如果你是中國或菲律賓的執政當局,會如何決策這樣的爭議案件?


學生在國際公法南海仲裁案劇場裡,不僅學習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內容,更自行發揮創意翻轉判決以及一同搭建未來景:模擬南海仲裁案的未來可能行動方案、學習到案例裡所有利害關係人充分對話及發言、與自己(替身與多重替身)對話結束法學案例之演劇。以上師生雙方的收穫都不是在傳統法學教育的課堂或是其它種創新教學,例如: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法律專業實習課程可以達成的學習目標。


案例二:筆者曾應用劇場教學於原住民族法的「原住民王光祿案」。布農族原住民王光祿是一名孝子,為了病中的母親想念山中野味而持獵槍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因而觸犯森林法以及野生動物保護法。王光祿在現行法制體系下違法法律毫無疑問,但是法律的制定是否合乎尊重原住民族的傳統慣習、法律是否能夠體現憲法多元文化之價值以及國際法兩大人權公約尊重原住民族的文化權精神,則是此案例要使學生深層反省的部分。劇場教學於這個案例的應用可以帶領學生看到案例整體情境脈絡、原住民處境、法規範在殖民政權架構下的不合理處等深層思考面向,而非局限於法律構成要件是否該當而已,也因此十分難能可貴。



4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 121 條

「 1. 島嶼是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

 2. 除第3款另有規定外,島嶼的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應按照本公約適用於其他陸地領土的規定加以確定。

 3. 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岩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 」

5菲律賓杜特蒂拒當美軍馬前卒,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1012002369-260408?chdtv,(最後流覽日期: 2021年10月5日)。


上一篇:別讓科技成為內控的漏洞(下)
下一篇:COP26 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 貝爾的氣候解決方案
月刊專欄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北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台中聯絡處)

貝爾國際檢驗認證集團總部(高雄聯絡處)

Copyright © 2022 BellCERT Group TAIWAN.